2011-2020年我國兔出欄、存欄和兔肉產量

“十三五”以來,我國兔產業國際經濟蕭條和國內經濟下滑的影響,呈調整態勢。2017年我國家兔年末存欄1.211億只,比上年下降8.41%;出欄3.196億只,同比下降8.85%;兔肉產量46.9萬噸,同比下降12.34%。可以明顯看到,受供給側改革和兔業轉型升級的調整,近年來兔產業總體下滑比較大。但2018年受市場需求拉動和產業調整逐步到位,特別是2018年8月非洲豬瘟的爆發,兔產業下滑趨勢減緩,2018年出欄為3.167億只,同比下降0.89%,兔肉產量為46.6萬噸,比去年減少0.64%,存欄估計為1.19億只,同比下降1.80%。預計2019年出欄、存欄和兔肉產量分別為3.46億只、1.27億只和50.4萬噸,分別比上年上升9.12%、6.37%和8.21%(表1)。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國兔產業在“量”出現一定下滑的情況下,“質”則在不斷提高。一方面,大量分散小規模的養殖戶逐步退出家兔養殖,相反一些大中型兔場則不斷涌現,生產結構呈現科學的調整;另一方面,隨著大中型兔場的不斷出現,我國兔業的科技含量和抗風險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從生產規模來看,長期以來我國家兔的生產方式是分散化小規模養殖,再加上上游小飼料廠和獸藥店等的零散服務,以及小商販上門收購和小規模企業的加工。自“十一五”以來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在兔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逐步發揮出來,技術的支撐,為一些規模化的企業提供了重要保障,不斷有規模化的養殖加工企業進入,使生產方式也逐步發生了變化。目前,大中型養殖加工企業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