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兔業的發展
我國有非常悠久的兔養殖歷史,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傳統文化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兔元素。兔的利用價值也早已為人所知。如兔皮兔毛在衣帽上的使用,兔肉更不用說,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有兔肉“味甘性寒,補中益氣,涼血解毒、清補脾肺、養胃利腸、解熱止咳”功效的記述。
和其他的禽畜不同,養兔對于平常百姓雖然并不陌生,但是為追求經濟價值而養殖,時間卻不算長。建國之后,我國多個省份才逐漸把兔養殖當作一個產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增長與波動,兔產業的數量和產值目前在我國畜牧業中的比例在1%左右,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本文根據各地省志縣志等資料,梳理中國20世紀初至改革開放前養兔的發展歷程,有助于了解省份兔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兔產業的自身發展特征和判斷發展趨勢。
一、各地兔產業發展情況
在我國,四川、山東、河南是為兔業大省,其產量或者消費居全國前列。選取以上三省及其他幾個省份的相關資料進行梳理。
(一)四川兔業發展
四川省《隆昌縣志》記載:1775年“隆中人煙輻輳,野兔絕少,人家間有畜白兔。”四川一直是兔業大省。當前四川是兔業的消費大省,也是生產大省。建國以前,四川兔養殖的數量已經相當龐大,以后起伏不斷,在1985年存欄達到1200萬只以上,毛兔超過300萬只。可以發現,從1930年代有確切統計數據以來,四川兔產業經歷過兩次長時間的停滯。1936年估計養兔數量為560萬只,至1940年代末,經濟衰退,兔養殖數量也有所下滑。建國后才逐漸恢復,1961年數量突破2000萬只,但是收購活兔只有24萬只。說明四川養兔主要用于自身消費,商品化率比較低。60年代后期到改革開放前后,受“文革”影響,兔業數量總體再次下降,1979年才接近900萬只。這一時期開始恢復經濟,省內提出肉兔收購的分等計價和地區差價,同時設立保護價。直到1985年,肉兔存欄也才只有931萬只。毛兔數量不算多,1985年以前,只有1982年毛兔存欄超過100萬只。
(二)山東兔業發展
山東兔養殖在建國以后得到了迅猛發展。因為商業外貿部門大量收購,所以肉兔和毛兔增長很快。縱向來看,山東兔業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產業體量巨大。山東在六十年中期(1964)存欄就達到1300萬只以上,期間雖有起落,但在1979年便突破2000萬只,1982年又達到3000萬只。第二,兔產品以出口為主。中國兔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是山東兔業興起的主要推動力。在1980年代農產品價格放開之前,兔肉出口達到一萬噸以上,換匯在1983年達到1600萬美元;而兔毛更是換匯大戶,該省兔毛換匯占畜產品的1/4,在全國的兔毛出口中,占比約為30%。第三,肉兔毛兔交替領先。六十年代以前,山東兔業養殖以肉兔為主,毛兔只占到2%左右。改革開放后,毛兔行情看好,毛兔數量從1979年的30%上升至1981年的60%以上。后期又有所起落,1990年肉兔比例又高于毛兔。第四,養殖以散戶居多,專業養殖戶比例不高。到1990年,專業戶養殖數量占到總量的5.9%。毛兔專業戶多于肉兔,前者養殖數量占毛兔總量的9.8%,兔產業總量的4.4%;后者占肉兔總量的2.7%,兔產業總量的1.5%。
(三)河南兔業發展
河南養兔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并且在兔產品利用上,食用和工藝都有記載。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養兔重地。1959年全省存欄兔1334萬只。但是80年代后下降較快。1981年存欄1000萬只上下,到1987年只有536萬只,幾乎下降了一半。農戶養兔有洞養、地面平養、籠養3種,一般以籠養為主。當地飼草資源也較為豐富。
河南是我國較早引進安哥拉毛兔的地區。早在20年代,南陽就引進安哥拉毛兔進行推廣。解放后60-80年代,不斷有新品種引進繁殖。還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安陽灰兔。該品種繁殖能力和抗病力強,是優良的皮肉兼用兔。
(四)其他省份兔業發展
安徽:兔毛出口推動了安徽的兔業養殖。安徽兔養殖較為集中,北部的阜陽地區占到很高比例。1978年阜陽養兔數量達到86萬只,約占全省的60%。1981年達到476萬只,比重又進一步提高,占全省的66.5%。在各個部門的推動下,阜陽地區形成養兔的風潮。養兔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些縣人均養兔達到1只。政府對養兔非常扶持,各部門聯動,支持養兔。地區銀行提供帶寬,外貿部門掉進種兔,供銷系統供應兔籠原料,民政部門支持貧困戶養殖,畜牧部門進行技術培訓。
浙江:浙江歷來重視品種引進和養殖技術創新。1926年,安哥拉兔就傳到省內。建國后即引進青紫蘭、力克斯等品種。1960年代初引進日本大耳肉兔。浙江還培育出有地方品種新昌長毛兔。浙江兔業的研究實力在改革開放之后也極大提升,養殖技術在多個環節有所突破。在人工授精、日糧配方、飼料的研制,以及在提高成活率、剪毛方案等方面都有上佳表現。
廣東:省內多個縣有養兔傳統,建國后隨著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兔業取得了顯著增長。廣東兔產業呈現的特征如下:第一,省內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資料顯示:1980全省有30個縣飼養長毛兔,建立高州等8個種兔基地縣,有一定飼養規模的種兔場40多個,年產兔毛63.5噸。第二,政府的產業政策比較得力。從兔種、飼料、兔舍、防疫、資金、物資等方面支持養兔專業戶和集體兔場。第三,兔產品加工對養殖起到帶動作用。廣東在多地興辦毛紡廠,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經濟效益好,也促進了農戶和兔場養殖的積極性。第四,兔產業起伏較大。在市場行情和政府政策的推動下,廣東毛兔從1975年的30萬只,到1985年達到81萬只,而1986年暴增至300萬只。也正是在這一年,兔毛國際需求驟降,毛兔行業遭受嚴重打擊。
陜西:該省養兔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直到近代,家兔才被當做經濟動物。陜西的兔業在歷史上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肉兔多而毛兔少,在依靠兔產品出口創匯時期也是以兔肉出口為主。第二,商品兔養殖以農戶養殖為主。20世紀70-80年代,省內也布點了種兔場,不過商品兔主要由農戶飼養。養殖方式多位地窖放養,籠養很少見。根據史料,1985年全省養兔達到80萬只,有專業戶養殖數量略接近20%。
黑龍江:在建國以前,該省曾有養殖規模的統計。資料顯示,1942年全省規模約為1萬只。解放戰爭時期兔業取得一定增長。1950年規模為5.7萬只。品種也較為多樣,包括在日偽時期就引進了日本大耳白兔,此后還引進青紫藍兔、安哥拉兔。產品涵蓋肉、皮、毛用。建國后,黑龍江從南方引入長毛兔,長毛兔飼養興起。不過因為本省氣候原因,效益不是很好。黑龍江被外貿部門指定為兔肉出口基地省。資料顯示,從1958年至1985年,累計出口兔肉4000萬噸。1961年飼養量為38.4萬只,1981年數量達到88萬只,養殖縣擴大到50余個。1983年存欄達到114萬只。黑龍江政府各個部門的推動下,該省興辦了大量兔場。以松花江地區為例,區內每個縣都有兔場。初期取得了不錯的效益,但是發展不均衡,加上國內農業環境和國際市場波動,后續發展乏力。
編輯:馬超霞
審核:申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