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規模養兔開始的生態循環種養探索實踐
位于上海奉賢區莊行鎮新葉村的上海騰達兔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騰達合作社”),從處理養兔糞便污染開始,積極致力于生態循環農業的探索實踐。15000平方米兔場養殖區和近500畝水稻種植區內,兔子、蚯蚓、水稻、黑麥草、生菜等種養對象,在騰達合作社的生態循環產業鏈上“各司其職”。合作社下大力氣打造的“養兔-養蚯蚓-種水稻-種草-養兔” 生態種養模式,已經顯現出了較好的閉環效應。
從商品兔到實驗兔,不斷開拓市場
從騰達合作社的名稱就不難看出,兔子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我們從養兔子起家。現在,養兔子還是我們的主業。”合作社負責人顧其紅介紹說,最初,他們主要做商品兔養殖。前些年,騰達合作社敏銳地看到生物科技和醫藥領域對于實驗兔的需求,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在商品兔養殖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實驗動物市場。
合作社積極增加資金投入,按照生產實驗動物的要求進行設施改造,對場內兔舍進行改擴建,并完善生產、繁育和防疫方面的管理措施,相繼成功獲得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頒發的出口動物及非食用性動物產品生產、加工、存放企業注冊證。
采購商對實驗兔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健康狀況上要求實驗兔不能感染任何病毒。“在養殖區,兔子投食、排泄物清理等工作,無需工作人員進入兔舍操作,全部由機器通過物聯網實施。”顧其紅說,為了減少人工養殖帶來的風險,合作社花大力氣開發建設了一套物聯網設備。
隔著玻璃墻可以看到,每個兔房共分3層,每只兔子都有自己的專用籠舍,在恒溫恒濕的舒適環境中生長。兔舍的地面上設置電子感應路線,每到喂食時間,機器人便按照路線自動前往兔籠投食。
每一層兔籠底部,都有防滲傳輸帶與中央控制系統連接,一旦兔子排泄物達到一定重量,中央控制系統便會自動感應發出傳輸更換指令。這種先進的智能層疊傳送帶式清糞設施,成功替代了傳統人工清糞作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騰達合作社已建設有標準化養兔場,養殖區占地15000平方米,配有1.5萬多個籠位;年產兔子10萬只,其中約五分之一出口國外。日本、以色列以及上海的醫藥企業也先后在騰達合作社開設醫藥動物實驗室。

廢棄物變廢為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產業
讓人意外的是,基地內并沒有想象中會有的兔糞異味。按照騰達合作社的兔子養殖規模,兔場每天產生兔子糞便,也必然會產生污水廢氣。這些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顧其紅解釋說,合作社有著較為完善的水、氣、兔糞處理等生態設施系統,使得廢棄物排放達到國家環保標準。
每棟兔舍的排風口,裝有風流凈化水幕設備,來中和兔舍內的氨氮、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進而有效提升規模兔場的周邊生態環境質量。兔舍產生的少量污廢水,則在經過智能化收集處理后注入氧化塘,再通過氧化塘對水稻田進行水肥一體化灌溉。
兔場旁邊兩個發酵大棚,各有一套有機肥制作和廢氣處理組合裝置。養殖場內的兔子糞便被自動收集輸送到這里,投放入菌種后再進行充分的滅菌、發酵處理,最后變成優質的有機肥。
除了養兔,騰達合作社還有著近500畝的水稻種植基地。兔糞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了兔糞的資源化和減量化,而且取締化肥作為天然有機肥,為水稻種植提供了質量保障。合作社種植的水稻,全部施用兔糞有機肥,生產的優質稻米得到了市民消費者的認可。
水稻收割后,合作社用打捆機將秸稈揉碎打捆,再制成顆粒飼料喂給兔子吃,以促進兔子精料的吸收。廢料還可放入有機肥加工設備中,與兔糞進行發酵生成有機肥。
生產的兔糞有機肥,超過了合作社水稻種植用量。剩余的有機肥,合作社也有新用場——種植蔬菜,同時養殖適量蚯蚓。去年,合作社新建成了180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合作社嘗試在兔糞有機肥里養殖“太平2號”紅蚯蚓。這樣,蚯蚓肥進行高溫滅菌后更有營養更易被吸收。溫室里的生菜、雞毛菜等蔬菜也可以采用兔糞有機肥直接種植,因為不使用化肥農藥,其口感也非常好。
水稻收割后,合作社利用水稻的茬口空隙種植黑麥草,既“以草治草”,有效防治水稻田行間雜草,也培肥地力,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微量元素、微生物總量等。黑麥草還是一種很好的牧草,作為兔子飼料,替合作社節約了喂食成本。
連年的努力實踐,讓合作社探索出了一種獨具騰達特色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也得到業內的關注。“我希望,我們的合作社能有更新變化和高質量發展。”顧其紅充滿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