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養殖前景誘人
騾鴨又稱半番鴨,是用棲鴨屬的公番鴨與河鴨屬的母家鴨雜交產生的后代(屬間雜種)。騾鴨克服了純番鴨公母體形懸殊大、生長周期長的缺陷,表現出較強的雜交優勢。具有耐粗易養、生長快、體形大、肉質好等特點。近年來,為適應不同市場需求,騾鴨在羽色選育上已形成了花羽、白羽為主的各類型品種。騾鴨在國內外的市場空間很大。
經濟效益分析
當前在國內外市場上優質騾鴨比普通肉鴨競爭力強,商品價格高。
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騾鴨料肉比按2.7∶1~2.9∶1,8周
上市重為3.0千克~3.6千克,活鴨國內市場平均單價為7.0元/千克,則在相同飼養周期內飼養一只騾鴨比普通肉鴨能多嫌1.5元~2.25元。農戶如年飼養2萬只商品騾鴨可凈增3萬元~4.5萬元效益。在國際市場上,近年來用騾鴨加工成的凍鴨、胸脯肉等已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歐洲等地,騾鴨及其加工產品已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它占國際肉鴨消費市場的份額也逐漸加大。
需要探討的幾項關鍵技術
我國大部分地區騾鴨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有些關鍵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探討,主要有:
1.加強對用作父本的騾鴨和用作母本的櫻桃谷鴨、北京鴨、高郵鴨、金定鴨、紹興鴨等優良品種的選育,大力開展雜交組合試驗,盡可能設計出多種二元雜交和三元雜交的配套方案,努力篩選出可生產優質高效騾鴨的最佳雜交組合。
2.采用鴨人工授精技術,并積極探索鴨種蛋孵化的最佳環境參數,采用先進的孵化技術,努力提高種鴨的授精率和種蛋的孵化率。鴨人工授精技術是生產騾鴨較為普遍的一項實用技術,可使受精率達80%以上,比自然交配受精率高出l%~15%。同時可提高父本利用率,減少公鴨飼養量,從而降低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