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南:鴕鳥養殖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養殖戶王秀瑞給鴕鳥喂青菜。劉唯清攝
近日,在河北省灤南縣扒齒港鎮后營村的一處鴕鳥養殖場內,30多只體高近兩米、平均體重超過100公斤的鴕鳥正悠閑踱步。養殖戶王秀瑞手持青菜走進場地,這群“大塊頭”立刻靠近圍欄,伸長脖頸等待投喂。
鴕鳥具有抗病力強、飼料簡單、效益多元三大特點,王秀瑞最初通過網絡了解到鴕鳥養殖的發展潛力,便憑借多年積累的養殖經驗,果斷踏上了鴕鳥養殖道路。
灤南縣扒齒港鎮后營村鴕鳥養殖場。劉唯清攝
“別看它們個頭大,但是很讓人省心。”王秀瑞撫摸著鴕鳥脖頸介紹,這些鴕鳥以玉米、干草和青菜為主食,不需要復合飼料。更難得的是其生態特性,鴕鳥抗病能力強,飼養過程幾乎不使用藥物,符合綠色養殖要求。
鴕鳥養殖效益多元,肉、蛋、毛、雛鳥都能產生收益,與傳統養殖業相比,鴕鳥養殖綜合效益顯著。鴕鳥蛋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比普通雞蛋高出很多,經濟價值可觀。“收蛋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太珍貴了,必須輕拿輕放。”王秀瑞說。
養殖戶王秀瑞展示鴕鳥羽毛。劉唯清攝
作為“可再生資源”,羽毛是鴕鳥養殖產業鏈中“隱藏的寶藏”,目前主要出口韓國用于制作高端工藝品。鴕鳥壽命可達70年,其中產蛋期就有20年,是名副其實的“長效產業”。據測算,每只鴕鳥年收益可達3500元。
養殖戶王秀瑞展示鴕鳥蛋。劉唯清攝
在王秀瑞帶動下,扒齒港鎮一些農戶也動了心思,準備加入鴕鳥養殖行列。王秀瑞表示會積極提供技術支持,讓鴕鳥養殖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本文有刪節)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