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鹿事件談企業的危機公關
企業要想成功應對危機事件,最關鍵的一點:態度決定一切。這個世界沒有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品牌也是如此。關鍵問題是錯誤出現以后,企業以何種態度面對錯誤。
在這次三鹿奶粉危機事件中,如何危機公關,轉“危”為“機”?我們不妨看看蒙牛、伊利兩家企業在三鹿事件中的表現。
三鹿事件后,蒙牛官方很快作出聲明,首先是向消費者道歉,然后承諾所有問題產品收回,對染病患者按國家標準的兩倍給予賠償,并進一步承諾,今后5年內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負責到底。其實蒙牛的奶粉產量少,而且三聚氰胺的含量比三鹿2000多毫克相差很遠,但是蒙牛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牛根生在蒙牛全員大會上的表態更令人佩服:“大品牌要負大責任。無論是與非,無論長與短,我們都要堅決地、徹底地、全面地負責任。”
再看看伊利的表現。三鹿事件后,伊利高層說:“雖然我公司生產的這批次產品三聚氰胺含量低于安全標準,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但我公司仍然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將會認真妥善地處理好這一事件。”
企業要想成功應對危機事件,最關鍵的一點:態度決定一切。這個世界沒有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品牌也是如此。關鍵問題是錯誤出現以后,企業以何種態度面對錯誤。
三鹿事件后,蒙牛除了道歉、賠償、承諾外,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表示“為了承擔責任,我們做好了不惜一切代價的準備”,這種真誠負責的態度,展示了蒙牛“大品牌要負大責任”境界,在消費者心里樹立了勇于承擔責任的良好形象,贏得了消費者的人心。
相反,伊利的聲明避實就虛,不作出賠償消費者的承諾,反而教育消費者三聚氰胺微量服用沒事,這種態度給人以推卸責任的感覺。身為國內乳業的領先者,伊利不考慮如何勇于承擔責任,反而試圖抽身事外,這增加了消費者的厭惡感。
危機是災難,也是契機,企業要想在危機事件中轉“危”為“機”,化險為夷,切記:事實雖重要,態度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