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填:肉鴿種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一、肉鴿產業現狀
(一)肉鴿業的地位和作用
在特禽養殖中,養鴿業是繼“三鳥”之后的新興養禽業。我國肉鴿養殖業開始規模化發展主要從 1980 年廣東光明農場大寶鴿場誕生開始,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已經在我國畜牧養殖業中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 目前已不容置疑地成為一枝獨秀,在發展速度、企業規模、市場銷售等方面形成獨特的產業,30 多年來, 肉鴿養殖業經歷了從庭院飼養到集約化養殖,直至成為產加銷產業的重大轉變,目前養鴿業已經成為我 國畜牧業經濟新型增長點,成為我國繼雞、鴨、鵝“三鳥”后的第四鳥。
1. 肉鴿生產為城鄉居民提供了更優質的肉類和蛋類食品
肉鴿的生理和飼養特點決定了鴿肉營養價值及風味口感都優于肉雞等傳統家禽。乳鴿是由親鴿自然 孵化和自然哺育長大的,乳鴿自出生到 28 日齡上市,一直都由親鴿哺乳得食,因此稱為乳鴿。而親鴿則 是以玉米、小麥、大米、高粱等原粒料經處理后直接作為日糧,不經過深加工和不添加任何著色劑、防 腐劑和藥物等。肉鴿的抗病能力強,防寒、耐熱的抗應激能力好,因此在乳鴿的生產過程中,較少使用 藥物和疫苗。肉鴿及其產品不含有害物質殘留,是典型的綠色食品,我國綠色食品認證機構認定的第一 個綠色食品就是肉鴿。在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人們追求回歸自然食物的時代,肉鴿是值 得放心消費的食品之一,比其他肉食品更具有市場優勢。
2. 肉鴿生產綠色環保,是優化養殖結構、發展循環農業的良好契機
肉鴿養殖是一項在畜禽養殖中最不污染環境的養殖業,因為肉鴿養殖是采用全開放式的鴿舍,鴿子 排出的糞便較干燥、無臭,且鴿場每 3~5d 及時將鴿糞清理后給農作物、果樹作有機肥料,養鴿場基本沒 有廢物、廢水及廢氣產生,不會污染環境,這是一項比較環保的養殖業。因此,養鴿業是特別適合我國 廣大農村發展的現代農業項目。肉鴿養殖業規模化、機械化,更有利于優化農村傳統養殖結構,促進循 環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
3. 肉鴿生產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自從21世紀肉鴿業逐步走上規模化和產業化以來,乳鴿市場需求旺盛,市場需求量每年以 10%~15%的速度增長,與每年種鴿存欄量的增長同步。近十年來,除了個別國營鴿場及個別管理防疫不當出現瘟疫的鴿場外,98%的鴿場幾乎每年都有盈利,并且生產利潤很可觀,平均每對鴿年利潤50~100 元,即一個飼養1000對產鴿的鴿場年利潤為5萬~10萬元。而且肉鴿的擴群發展速度是規模養殖禽類中最慢的。肉鴿繁殖主要依靠種鴿產蛋和自孵,在正常的生產經營中,種鴿存欄量擴 大1倍需要近2年時間。因此,肉鴿的社會生產總量與其他家禽相比較為穩定,行情起落對生產總 量變化相對較小。肉鴿養殖收益較高且相對穩定,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二)廣東省肉鴿產業規模
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鴿業分會數據監測統計,目前全國存欄種鴿4500萬對,其中廣東省存欄種鴿約2500萬對,2020年全年上市乳鴿廣東占了全國的55%,達到3.8億只。珠三角是全國肉鴿主產區,多數大型的規模化肉鴿養殖企業主要集中在清遠、河源、廣州等地。預計5-8年后,廣東肉鴿存欄量和上市量將達到全國的70-80%,不僅是全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占全世界肉鴿產量的一半以上,肉鴿產品有望出口到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
近年來,廣東溫氏、海大、廣大,以及新希望六和等大集團公司紛紛進入養鴿業,成為鴿業發展的新力軍,在大型集團的帶領下,廣東2021年乳鴿上市量可能很快將達到5億只,肉鴿生產規模化、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二、肉鴿種業現狀
(一)國外肉鴿種業發展情況
國外肉鴿種業發展較早,美國、法國等國家不但養鴿業發達,歷史悠久,飼養水平高,而且培育了 不少優良的肉鴿品種。
早在 20 世紀,美國科學家利用侖替鴿、白馬耳他鴿、白蒙騰鴿與賀姆鴿雜交,經過近50年的時 間育成了現在著名的白王鴿和銀王鴿,而該種鴿在20世紀80年代才被引進到我國廣東、上海、湖南 等地方進行飼養,現有存欄種鴿達60萬對,而現在這些品種存欄量在美國已經很少。1932年,美國棕櫚鴿場利用法國和比利時紅色帶有較多白羽毛的卡奴鴿與白色賀姆鴿、白色王鴿和白色侖替鴿等雜交育成了白色卡奴鴿,這個品種也被引進到國內飼養。法國 “克里莫育種公司”自從1998 年來開展肉鴿新品種的培育,育出了幾個新的品種和品系。據調查和資料介紹,目前世界各地共有肉鴿品種40多個,但美國的白王鴿、灰王鴿和法國的卡奴鴿等國際名種在原產國及世界各地飼 養數量不多,且都已雜化。
(二) 國內肉鴿種業發展情況
我國肉鴿規模養殖始于20 世紀80年代初。上海市、廣東省分別于1976年和1980 年引進國外肉鴿品種,自此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內地迅速展開,逐步形成了中國的肉鴿養殖產業。我國肉鴿種業發展經歷了3 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1983~1988 年,為我國肉鴿種業發展最為蓬勃的時期。當時廣東省的珠海廣海公司、 深圳農科中心、光明大寶鴿場、深圳特禽、廣東省家禽所、恩平大槐等單位先后從美國、法國、澳大 利亞、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引進一些良種肉鴿,其中不少為原種鴿,如白王鴿、銀王鴿、紅卡奴鴿、蒙騰鴿等優良鴿種,對廣東肉鴿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當時養鴿業發展迅猛,許多鴿場一哄而 上,造成了種源的嚴重不足,價格不斷上漲。1986 年,1 對良種鴿可賣到 1000 元以上,雜交種鴿也可賣到上百元。
1988~1990 年,我國肉鴿種業發展進入了第二階段。經歷了前5年的快速發展,1988 年我國的養鴿業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養殖數量趨于穩定,市場以銷售種鴿為主的狀況迅速轉變為以銷售乳 鴿為主。
到了 1990 年,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好轉,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我國肉鴿種業又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 養殖戶不再盲目地留種和購種,而是選擇品種純、毛色好、產量高的良種鴿做種。從 1995 年以后,我國 肉鴿種業已經向規模化、產業化的種鴿培育階段轉變。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現有肉鴿品種資源較為豐富,總計不少于20 種,分布于不同地區,某些 品種具有十分優秀的生產性能特點。例如,石歧鴿是我國著名的肉鴿品種,是一種肉質鮮嫩多汁,生產性能高,肉質鮮美且帶有丁香味,耐粗易養的肉鴿品種,石岐鴿以其優質、高產而聲名遠播, 是我國較為大型的肉鴿品種之一;以石岐鴿為親鴿生產的石岐乳鴿優質、美味早已在港澳地區聞名。此外,還有培育的良田王鴿、泰深鴿等。由于多年來國內飼養的肉鴿品種主要是從國外引進,至今我國自己培育的、生產性能優良的肉鴿新品種還不多。
(三)肉鴿種業的需求
隨著我國肉鴿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對肉鴿良種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我國肉鴿種業發展迫在眉睫。以廣東省為例,經歷新冠疫情后,目前廣東存欄種鴿約為2500萬對左右,以種鴿有效利用年限5年計,每年需淘汰種鴿500萬對,除自身留種 70%(為350萬對)外,其余150 萬對是靠引進新品種或新品系。其次,廣東省每年養鴿增長速度為15%,因此,每年鴿場自身推廣及新辦鴿場需種鴿 200 多萬對,除 65%屬自身留種外,其余70萬對需引進新品種或擴大或辦新場。
此外,廣東省在國內是養鴿大省,肉鴿飼養量占全國總量的超過 50%,優良品種及飼養管理技術占有較大優勢,這樣,其他省發展養鴿必然部分來廣東省引進優良種鴿,國內每年新辦場引種需600萬對,其中約30% 即180萬對需要來廣東省引進。綜上分析,單廣東省自身需求及外省引進種鴿年需 400多萬對,而全國肉鴿養殖業發展每年需要約 600 萬對種鴿。因此,我國肉鴿種業發展需求缺口巨大,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三、肉鴿種業技術現狀
(一)肉鴿育種技術
在肉鴿育種方法基礎研究方面,雜交育種仍將是肉鴿新品系培育的主導方法和基本方法。廣東省肉鴿主要育成品種多數采用級進雜交法經多年選育而成,推動了中國肉鴿業的快速發展。
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是廣東省內最早從事肉鴿品種方面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有較高的技術和研 究基礎,在該方面的研究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于1998年被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肉鴿品種培育 的技術依托單位。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利用美國王鴿和石岐鴿雜交育出的銀王鴿 系列品種,以及與良田鴿業合作培育的良田王鴿,均對我省乃至全國的肉鴿養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的肉鴿養殖基地目前是國家級和省級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并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項目的開發研究。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廣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廣東較大型的養鴿企業廣州市光華鴿業有限公司、廣州市良田鴿業有限公司、深圳市天翔達鴿業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團大寶鴿場、江門市翔勝鴿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開展肉鴿的育種工作,主要采用肉鴿雜交制種技術進行了肉鴿品種的世代 選育和配套雜交選育工作。先后選育了潮蓮王鴿、良田王鴿、“天翔1 號”、深王鴿、泰深鴿和光明鴿等新品系和配套系,在肉鴿育種中獲得了重大的成果,在品種性能特別是遺傳穩定性,生產性能與性狀上取 得了較多的創新。其中,“天翔1號”肉鴿配套系在2019年通過了國家畜禽品種資源委員會的審定,成為我國第一個被認定的肉鴿品種。
(四)企業科技創新
隨著人們對肉鴿生產價值的認識逐步提高,商業化養鴿生產興起,肉鴿育種目標由注重體型外貌轉 向經濟性狀,即產蛋性能和產肉性能。這一變化促使鴿育種從經驗育種轉入以遺傳學為基礎的現代育種 階段。同時,育種目標的專門化也使養鴿生產分化為專業化的蛋鴿生產和肉鴿生產。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 鴿育種取得了許多成就,培育出許多生產性能卓越的商業品種,為現代肉鴿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州有很多具備自主創新研發能力的科技型肉鴿育種企業,并且培育出了很多特別好的新品種。
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之本,很多肉鴿種業公司借助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通過國內外先進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創新整合,不斷積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穩步發展,是我國其他肉鴿種業企業發展的典范。
四、存在問題及政策建議
(一)我國肉鴿種業主要問題
目前肉鴿的飼養已遍及國內大多數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但是我國肉鴿種業發展卻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我國肉鴿種業發展長期依靠引進國外品種,由于引種規模有限,采用近交(兄妹、父女、母子 或表兄妹等)交配繁殖,導致后代生產、生活和繁殖能力下降;中國農村家庭養鴿的飼養環境粗放,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使原有優秀性狀和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生產能力下降,品質變差。
某些種鴿遺傳性不穩定,繁殖后代發生性狀分離,以致大部分種鴿都出現不同程度退化,個體變小,大小不勻,毛色雜化,繁育性能明顯下降,抗病力降低。因而,種鴿品種退化、繁殖性能低下是制 約中國肉鴿發展的最大瓶頸。
另外,肉鴿育種起步晚,政府部門重視不夠,科研投入較少,技術人才缺乏等因素,都是我國肉鴿 種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二)政策建議
1、加強政府扶持,將肉鴿產業納入畜禽產業體系
由于肉鴿產業目前體量比傳統畜禽產業小,各地政府重視程度不高,很多肉鴿生產企業沒有享受到國家和地方的農業政策支持。因此,建議省政府相關部門將肉鴿也列入產業體系中,開展全方位的研發,并在養殖業發展政策,科技項目指南和科研經費,特別是在鴿業標準化和種業研究方面列入預算,加大投入。
另外,完善育種產業補貼和減稅政策,有利于加快育種企業技術進步,促進民間資金投資,充分利用我國原有的和引進的遺傳資源,開發能適應我國市場需要的產品,提高我國家禽育種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2、建立、完善肉鴿品種三級繁育體系
根據肉鴿種業的特點開展各地祖代場、父母代場良種的育種和生產繁殖的技術指導。大力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農業技術推廣骨干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圍繞肉鴿養殖與育種生產服務、涉農企業用工等需求,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育一批養殖能手、育種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 建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
3、增加科技投入,調整投入結構,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體系
肉鴿育種是一項高投入、高技術、高產出但也存在較大風險的產業。單靠企業商業化運作很難保證育種工作的專業性和持續性。政府應該增加科技投入,調整投入結構,同時形成多元化的投入體系,促 進肉鴿種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并推動肉鴿育種科學研究面向產業創新需求,形成科技發展與產業發展共同進步的局面。
4、引導鼓勵育種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
我國的肉鴿育種基本處于分散的局面,育種企業眾多,但有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育種公司并不多。從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保證我國食品供應安全、滿足市場需求等方面考慮,我國必須發展相對獨立的肉鴿育種業。國家應重點扶持少量有優勢、有發展潛力的育種公司,通過轉換機制使企業輕裝上陣,通過強強聯合壯大育種公司的實力。
同時,推進肉鴿種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制定扶持肉鴿種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發展行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選擇一批經營水平高、經濟效 益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引導龍頭企業采取兼并、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 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提升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鼓勵龍 頭企業采取參股、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
5、建立我國地方品種國家級保種場,完善品種資源保護和育種工作
育種的基礎工作——品種資源保護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一種政府行為。因此,政府不僅應該加大對肉鴿品種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品種調查與鑒定對瀕危品種實施政府政策傾斜性保護研究,規范和保護品種資源。加強對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國外引入肉鴿品種的培育工作,建立國家級肉鴿資源保種場和基因庫,開展引入品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
在各級政府的扶持和關注下,在全體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肉鴿養殖業定發揚光大,成為全國著名,、世界聞名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