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革業如何恢復元氣 實現復興之旅?
皮革作為傳統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風暴的襲擊下,亦不可避免地淪為重災區。不少皮革廠由于缺少銷售渠道的支持紛紛倒地,一些專業的皮草市場與以往的人流如潮相比,亦讓人甚感凄清。中國的皮革業能否恢復元氣,重展往日雄風呢?
從”天堂“到”地獄“的大跨越
在中國制造業熱度的催化下,中國皮革業曾經經歷了長期的輝煌。皮革一直以奢侈品的面目存在于世,消費皮革制品只是少數富人的專利,皮革商們過著等客商自動下訂單的美好的時光。然而,金融危機襲來之后,一連串大幅度下降的數字清晰地表明,這個優閑的商場老大哥也陷了絕境了。市場數據表明現在市面上的不少皮類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該是皮革商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但是不少皮革商都只是眼巴巴地望著,一直都沒有行動的意向,原因不外乎訂單少了或是沒了。皮革業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受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金融危機幾乎要堵死了中國皮革產品的出口之路。中國傳統皮革出口大戶俄羅斯經濟嚴重衰弱,皮革需求驟減,與國際金融市場關聯性有限的東歐市場也在劫難逃,成為金融危機的“重災區”。一向外貿依存性極強的皮革企業一時又無從拓展內銷市場,不可避免的陷入困頓。
其次,中國皮革的風向標已經悄然扭轉。不少地區為鼓勵發展環保的高效產業,對以制革為龍頭的污染行業下達了“逐客令”。制革業迅速陷入瓦解狀態,不得不到新的地方開疆僻土,而到新的地方又不可避免會碰到產業鏈不完善的問題,直接制約皮革廠的高速發展。
中國皮革協會某負責人日前曾表示,2009年可能是中國皮革行業最困難的一年,此言不虛,皮革商在行業的嚴冬里將何以度日。
皮革行業的復興之旅
在絕大多數皮革商還在呼天搶地的時候,卻已有不少企業鼓足了勁打算發起新一輪的沖鋒。金融危機帶來重創的同時,商機并沒有消失。日前,泉州市皮革行業協會組團前往廣東考察,發現廣東獅嶺仍有最新流行趨勢,有最活躍的市場,擁有迅速掌握市場動向的風向標。不少泉企決意要在廣東設廠,利用已經形成的專業優勢,為自己的企業再探一次寶?;蛟S中國的皮革在不久的將來將迎來新一輪的復興之旅。但是皮革復興之旅應從哪里起步,這需要國家與皮革商這兩個環節的良好配合。
政府方面應該加強支持,帶領企業尋找突圍的策略。越是危急情況,政府越是要有擔當意識,有效的政府支援行動將為企業脫離困境助力。政府的支援行動大概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一了解企業的資金周轉情況,幫企業搞好銀企對接;幫助企業保持資金流的暢通。二是充分了解皮革的銷售情況,幫助企業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市場、搞好產銷銜接;三了解技術創新情況,幫企業及時化解改造升級中的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四了解計劃安排,幫企業謀劃發展新舉措。最后應該重新規劃皮革業發展方向及企業幫扶對策。明確今后突出發展生態皮革、綠色皮革,下大力引進一批高檔服裝、制鞋、皮沙發、汽車坐墊等產業鏈項目,實現皮革產品的就地生產、就地轉化、就地升值。
企業方面亦不可消極應對,積極的心態配以正確的戰術才是勝利的保障。有不少企業在危機面前手無足措,成了頭一批被宰的羔羊,這些企業其實是敗在心理上。企業首先應該端正心態,認識到金融危機是大家都要面臨的困境,不是只有自家倒霉才如此。其次要擁有強烈的抗戰決心。危機是對企業抗風險能力的一次大檢測,成敗在企業自身,應該拿出戰時應有的狀態。在心理調試好之后就要以正確的策略來開道。
一樹立建設生態皮革的理念
危機面前,雖然政府強力支持制造業復興,但是“環保”二字仍是緊抓不放的。且從整個市場大環境來看,全球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產品的青睞與日劇增,發展新型皮革產業,建設生態皮革將成為未來皮革業的主要的發展趨勢,企業應該要把握住生態皮革這個大方向。建設生態皮革,將有效地減少污染的排放,促進資源的重復有效的使用,將企業由粗放型轉到集約型的道路上,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出力。
二深謀遠慮,創立獨立品牌
品牌做為企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集合,是企業獨特性的一個標志,沒有品牌也就沒有了發言權。現在很多皮革廠仍在依靠給國外品牌作貼牌度日,只能依對方的眼神度日,缺乏抗風險能力。安時,得點小甜頭,聊以度日,危時,只會先給別人墊背。皮革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應該走自主創牌之路,以品牌拓市,以品牌抗戰,外銷和內銷兼行,才能真正提供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當下的皮革業如同一只身處牢籠的雄獅,離掙脫牢籠的日子或許仍很遙遠,皮革商還將有一段很長的冬日作戰的時期,但是隨著經濟形勢的逐漸扭轉,皮革業的復興是必然的。
錄入:李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