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常見寄生蟲病及治療方法
摘要:隨著毛皮動物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養殖場規模化程度、密集化飼養程度越來越高,因而疾病越來越多、治療難度較大,近幾年狐貍在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上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養殖戶對寄生蟲的認識度不高,寄生蟲病雖然不像傳染病那樣劇烈,但是寄生蟲疾病的存在會使得狐貍生長緩慢、皮張受損,給養殖戶帶來的損失不容忽視。本文描述了狐貍易感染的體外寄生蟲--螨蟲和毛虱病、體內寄生蟲--蛔蟲和絳蟲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等,為常見寄生蟲病的預防提供參考。
1螨蟲病
1.1 發病情況
螨蟲病是狐貍最易感的一種體外寄生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分窩之后生長期階段最易感染,養殖場環境衛生差、籠具上的毛屑不及時清理為蟲卵提供了生存條件,可導致全群感染,狐貍一旦感染螨蟲會表現長勢緩慢,發育受阻,但是死亡率極低。
1.2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病變多在面部、背部、腹部、四肢、腳墊等處發生,發病部位有癢感,會出現用爪劇烈抓撓病變部位的行為,嚴重病例會在身體有毛部位出現毛發脫落、皮屑增多、最嚴重的會裸露出皮膚甚至皮膚皸裂;腳墊腫脹、皸裂。由于是體表寄生蟲,無明顯病理變化。
1.3治療方案
1.3.1消毒 一切污染物徹底消毒,食具煮沸(煮沸10分鐘)、籠具火焰灼燒、地面撒生石灰、窩室2%敵百蟲噴霧。
1.3.2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多拉菌素按照說明書拌料或皮下注射(由于驅蟲藥物毒性大,要嚴格按照廠家說明書或在獸醫指導下使用,不可盲目加量),生長期建議每月驅一次。
1.4 預防措施
1.4.1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清理籠具上附著的毛屑。
1.4.2 生長期是螨蟲最易感染的階段,建議每月驅蟲一次。
2蛔蟲病
蛔蟲病是毛皮動物尤其是狐常見的一種線蟲病,在生長的每個階段都易感,尤其在生長期飼喂禽類副產品最多,所以發病率最高,發病之后病獸表現消瘦、生長受阻,發育不良,但死亡率極低。
2.1臨床及解剖癥狀
很少引起毛皮獸死亡,感染幼獸消瘦、可視粘膜蒼白、貧血,生長受阻、異嗜;發育不良,被毛逆立; 后期可見腹部膨大,先腹瀉后便秘;個別病獸嘔吐,
嘔吐物有蛔蟲蟲體,感染嚴重的糞便中可見蟲體。剖檢可見血液稀薄、胃內和腸管內有大量蟲體,腸粘膜潮紅,有卡他性炎癥。
2.2治療方案
大群用驅蟲藥如左旋咪唑(8 ~ 10 毫克 / 千克體重,1 次 / 日)、阿苯達唑(5 ~ 20mg/kg,1 次 / 日)、阿維菌素 / 伊維菌素(0.3mg/kg)拌料,也可用伊維菌素 / 阿維菌素1%注射液(0.03ml/kg 體重)皮下注射。近幾年通滅用的也比較廣泛。
2.3 預防措施
2.3.1注意飼料及飲水衛生,蔬菜類飼料必須洗凈、肉食飼料必須新鮮,防止食入蛔蟲卵。
2.3.2及時清理糞便,尤其是驅蟲后更要集中清理,避免蟲卵再次感染。
2.3.3定期進行驅蟲工作,驅蟲頻率為種獸冬季免疫之前、仔狐免疫前一周、然后每間隔一月驅蟲一次。
3絳蟲病
毛皮動物絳蟲病是某些種類絳蟲成蟲寄生在狐腸道內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本病主要危害是奪取營養,損傷腸壁,代謝產物可使毛皮動物機體中毒,大量寄生時能堵塞腸道。
3.1臨床癥狀
病獸無明顯臨床癥狀,發病嚴重的 表現為消瘦、虛弱、食欲減少。感染蟲體多可見黃疸,造成腸道炎癥時,可見腹瀉、體溫有時升高、腹痛等。糞便中可見排出體外的白色節片。
3.2治療方案
防治絳蟲病的特效藥物是吡喹酮。絳蟲病發生時,可按 5 ~ 10 mg / 千克體重吡喹酮拌料集中投喂,第二天早晨把糞便清理干凈。間隔一個月,再拌料一次。還可以選用芬苯達唑、阿苯達唑、氯氰碘柳胺等藥物進行驅蟲。
4毛虱病
虱是寄生于毛皮動物體表,并以吸取血液為主的一種外寄生蟲,尤其是飼養管理不良的養狐場易誘發該病,影響崽獸生長。
4.1臨床癥狀
病變部位常見于毛皮動物腋下、大腿內側、耳殼后多見,皮毛粗亂,針絨毛殘缺或斷禿,患病毛皮動物時常磨擦,不安,食欲減退,營養不良和消瘦,尤以分窩前仔獸更嚴重。
4.2治療方案
對于較小的損傷面積,先將患部及周圍被毛剪掉,用溫肥皂水刷洗,除去硬痂和污物,然后用新潔爾滅溶液涮洗,擦干后涂硫磺甘油、碘甘油。也可將敵百蟲粉 5 g溶于 95ml的溫水中,然后進行涂擦,涂擦 2 ~ 3 次,每次間隔 5 天,以殺死成蟲和新孵出的幼蟲,達到徹底滅蟲的目的。處理時,要注意把用具、場地進行徹底消毒,防止病源擴散。
4.3預防措施
4.3.1保持狐貍場衛生,老鼠是蟲體攜帶者并經常舔食飼料,所以要定期滅鼠。
4.3.2籠具要定期用消毒液(聚維酮碘或戊二醛)或者火焰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