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制品漲價求生存 消費市場待“消化”
雖然從今年第二季度起,歐盟取消長達5年對華皮鞋征收16.5%高額反傾銷稅,不過,面對今年的貿易形勢,國內的鞋企并沒有笑起來。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國內最大成品鞋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的廣州站西鞋業商圈了解到,廣州鞋業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幾個月來,我們場內每個月平均有50~60個檔口流動易主,這很反常,即使在前兩年的金融危機時這種情況也就只有10多個。”步云天地鞋城副總經理余炳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鞋企的“刀片利潤”現象凸現,甚至出現關門歇業。
業內人士指出,廣州鞋業的行業洗牌在即,那些具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集中,廣州鞋業也將跨入新的臺階。
鞋價“小漲”無法 沖銷成本“大漲”
廣州西城鞋業廣場的一家鞋企老板陳女士告訴記者,最近三年,廣州周邊地區的制造企業員工工資提升比較慢,基本上是每年人均工資上漲100~200元,“2010年一下子就上漲20%~30%,基本都已達到2000元/月以上的工資。”但今年的工資上漲最為強勁。
廣州國際鞋業廣場物業中心經理黃蓬輝表示,今年許多鞋企不僅有價不敢提,有些還有單不敢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苦于招不到工人,而皮革行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企業都是為國際品牌加工生產,利潤很薄,勞動力成本提高時,企業如何應對窘境,涉及到整個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余炳煥指出,勞動力成本上漲必然蠶食企業的利潤,但經過多年的發展,鞋企能夠應對勞動力成本上漲問題,而讓鞋始料未及的是這輪原材料漲價潮。
對于人力、原材料成本上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鞋企可以通過提高成品鞋出廠價格來分攤成本上漲的壓力。不過,記者走訪發現,讓企業陷入困境的成本“大漲”與成品鞋價的“小漲”已經無法沖銷。業內人士預計,今年成品鞋出廠價同比上漲在5%~10%之間,這是不足以消化成本上漲的壓力。這讓一些制鞋企業老板們把人工、原料和人民幣升值戲稱為鞋企的“新三座大山”。
新其路鞋業廣場總經理鄧樹平表示,今年廣州鞋業不僅存在人力、原材料成本大漲的“內憂”,還有外部鞋都加大對廣州爭搶客源的“外患”,例如成都的女鞋基地、溫州、福建等男鞋基地,甚至省內惠東的中低檔女鞋,也加緊對廣州客源的爭搶。“廣州鞋業在金融危機中苦苦支撐了兩個‘寒冬’之后,回暖跡象并不明顯。”他指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廣州站西路鞋業商圈已涵蓋制革、制鞋、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等配套行業,上下游關聯度高,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但多年來是憑借低成本、出口數量增長拉動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自主品牌、產品創新和營銷方面尚缺乏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低水平的競爭優勢也逐漸喪失。
環保標準提高加大鞋企洗牌
盡管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宣布取消反傾銷稅,但同時也宣布,將對中國和越南皮鞋出口到歐盟的情況
展開一年的密切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