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之行話差別
河北省特種動物養殖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劉藝
眾所周知,芬蘭狐以其體形巨大、毛絨、毛針上乘而位居世界裘皮之冠。我國自97年開始引進芬蘭種狐,與國內地產狐雜交改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05年10月下旬,我代表河北省特種動物養殖業協會攜省內蘭狐養殖企業一行赴芬蘭挑選種狐,其間親歷選種過程,感觸頗多。
行業保護 近些年,芬蘭的皮張大都經由我國毛皮市場拍賣出去,而國內經過近10年引進芬蘭狐進行雜交改良和精心飼養培育,皮張質量差距已不大,趕超之勢明顯。芬蘭養殖同行們覺察到了危機,他們以各種形式(貿易、合作)組團或個人到中國來“參觀、學習、交流、走訪”。我們的企業、專家教授以無比“寬廣”的胸懷接待了他們:各方人士組成的陪同團體,和高檔、奢華的宴請……。我們的場舍建設、飼養現狀、飼料配方水平、毛皮價格等等,一同裝進了外國友人的腦袋、資料袋和數據庫中。我不知道我們的回訪團到達芬蘭后的禮遇情況,我只是深切的體會到,在芬蘭,沒有協會的關照,你不能到任何一家農場去,更不可能獲取他們的養殖資料、飼料配方,哪怕是一點飼料樣品。在芬蘭十數天,我們的心和胃同樣在痙攣。去年的5月18日,在京舉辦的毛皮動物信息預測及需求洽談會上,佟煜仁教授就曾敲響警鐘:在我們洋洋自得的告訴人家,引進人家種狐改良后,我們的品質、收入提高的如何好時,我們的芬蘭朋友卻表示將嚴格控制對中國的任何輸出,嚴防出現“賣國賊”。
在芬蘭,所有協會都統管著本行業產品的“供、產、銷”三個環節,并控制得相當嚴格,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即傾全行業之力加以抵制。就本次引種而言,由于國內種狐技術改良的不斷成熟和毛皮動物養殖水平的提高,有的種狐質量已經接近甚至超過芬蘭種狐,這給芬蘭毛皮動物養殖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當地協會為了讓他們的養殖企業在市場上居于不敗之地,規定不允許向外出口芬蘭種狐。加之受國內“尚村事件”的影響,更是禁止了對中國企業的出口,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芬蘭國內養殖企業的利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很是值得我們學習。
行業自律 通過禁止出口種狐一事,芬蘭協會的職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和芬蘭協會接觸之前,無論我們找哪個養殖企業,無論我們怎么和他們磋商,無論我們給出多么優惠的條件,他們口徑都出奇一致“NO”,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后經過多方努力我協會與芬蘭協會接觸并進行緊急磋商,講明了“尚村事件”的始末,通過加強相互了解才扭轉了事態。在此次“交鋒”過程中我感觸最多的不是芬蘭協會對我們的態度,而是協會與企業的步調一致,這不單單體現了協會的管理,而且體現了芬蘭企業的整體素質。我們的養殖企業必須提高認識,面對國內毛皮業發展引來的許多國家對我國毛皮進出口的限制,我們一定要聯合起來,沖破壁壘。這些都需依靠行業組織(協會)來實現。
行業發展 芬蘭的養殖業之所以在國際上如此的影響力及發展速度,與協會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芬蘭協會,也就不會有芬蘭現在的養殖局面和國際影響力。而我國國內很多企業還沒有認識到協會在企業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有甚者就連協會是做什么工作的都不知道。公眾對協會的認知度、關注度有待于提高,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問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下,我們的企業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我們,謀求更大的發展。協會是一條途徑,而且是一條捷徑。
從芬蘭回國以后,我感慨頗多,同樣是行業協會,同樣是行業企業,為什么我們的協會發展步履維艱?我們的企業為什么就形不成像國內一樣的行業風氣呢?這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沒有很好的利用好協會這個平臺。我們協會與國外協會相比任重而道遠。要加快我國協會工作建設并利用好這個平臺,還要寄希望于主管部門給予協會更大的支持以及廣大企業認識上的轉變,舉行業之合力才能謀行業之發展。
摘自《特種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