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混料、全價料——誰是養殖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和觀點,大多認為預混料的發展已到暮年,已經沒有大的作為。本人對一些觀點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見,所謂畜牧業得到根本性的發展要從兩個顯著的特征體現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如果沒有達到這兩點,就拿一些所謂發達國家畜牧業的今天說事,未免有點言過其實或懷有某種目的。抱著為了中國畜牧業發展的拳拳之心,身為中國畜牧行業中的一員,大家理應積極、踴躍開動腦筋、尋找出路,但所有的努力都應當從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從飼料從業者的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先說說中國的現狀:
1、中國當前養殖業的主體是一家一戶散養為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不會有根本性的變化。
2、少數的一條龍企業也是局部區域市場形成所謂的壟斷市場(在這一鏈條中的養殖戶處于弱勢,對企業有很強的資金依賴),養殖戶與企業不是對等關系,利潤是由企業決定,這種形勢下養殖戶對養殖水平的提高不負任何責任。
3、預混料企業數量眾多,各種原因不再贅述。養殖戶為什么會選擇預混料呢?從養殖戶的角度看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養殖戶自己可以對飼料的某些因素有控制權(大料配方的原料),這也與散養結構及種植結構有關。
4、全價料企業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遠沒有引領市場。這其中有一關鍵因素,養殖戶使用的全價料與預混料提供的大料配方中的原料是否能達到一致的效果(價位基本一致,組成相差甚遠)。
從以上四個方面看,決定養殖業結構性升級的最關鍵因素是養殖戶,只有養殖戶的資金積累才會順理成章的帶動養殖業的結構性升級。
再分析一下我們的飼料吧
首先,飼料并無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企業的配方理念及所強調產品賣點的不同,而出現了不同的價格。任何飼料稱之為飼料的前提都是要滿足畜禽的營養需要,都是合格的產品。
其次,飼料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滿足畜禽的營養需要。那么在能滿足的前提下如何把飼料做到更好呢?第二個關鍵,就是在滿足畜禽營養的同時,盡最大努力減少在飼料轉化過程中對畜禽本身造成的負擔、損害,進而等于提高了機體本身的健康水平,從而能充分發揮出生產性能、減少疾病、降低死淘,最終達到提高養殖效益的最終目的。
第三,飼料企業提供的飼料產品是為了養殖戶效益最大化提供的,還是為飼料企業本身利潤最大化服務的。這是不是出當下飼料市場高、中、低檔并存,高價位、低價位共生的根源。
第四,再說說科研機構,泱泱大國畜牧科研機構、高級畜牧人才可謂數不勝數。我們的研發機構對于中國畜牧產業的發展、飼料企業的運作、中國當前的養殖水平、育種能力可謂是最清楚的,因為他們比誰都專業。給大家提供一個公式,就不難看出研發機構對養殖業能做出多么大的貢獻了。{效益=(品種+營養+環境)*管理}
要想把養殖搞好,品種是第一位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是中國人的俗語。營養就更不要說了,就是那些發了家的大企業家們顯然與研發機構比起來也成了"門外漢"。環境控制、飼養管理技術就更別說了,說嚴重一點,沒有專家,全國人民都不會養殖,最多稱其為會“喂”。
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得出,研發機構決定著中國畜牧業的未來這樣一個結論了。(不一定正確)
第五,養殖戶是養殖的主體,也是整個畜牧鏈中最弱勢的一環,他只有“干”的權利,沒有“改變”的能力。所以這個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無疑將是引起畜牧業發展風暴的最關鍵因素。
綜合上邊五個方面我們不難得影響畜牧養殖的產業鏈:研發機構>畜牧企業>養殖戶。
歷史就不再回顧了,以發展的眼光看,未來肯定是配合料的天下,因為飼料的技術含量,加工工藝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這是預混料的先天不足!
各位同仁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往往把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作為一個前提,似乎規模越大,預混料的市場越大,事實是,配合料的發展幾乎和規模化無關!因為,決定消費者選擇用哪類飼料的因素,關鍵在于技術含量、勞動力成本和飼料成本。事實上,預混料一沒技術優勢、二沒成本優勢,其存在的基礎無外乎是:信息不對稱和配合料產業布局不完善,而這兩個基礎,已經岌岌可危!
(輸入:劉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