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 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
五年前,能把“休閑”和“農業”連在一起的人也許并不多,然而在今天,如果有人仍不知道“休閑農業”為何物的話,那么他就“OUT”了。
每當節假日來臨,通往城郊的幾乎所有道路都擁堵不堪,呼朋喚友,攜老帶幼,回歸自然,體驗桃源般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趣儼然成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名山大川,宗廟陵園……這些傳統景點竟敵不過農舍小院,田園風光。據國家旅行局統計,在今年的黃金周長假里,60%以上的城里人選擇了鄉村旅行。
刀耕火種,畜牧漁獵,這些伴隨人類生存技能發展起來的最為傳統的產業,正以潮汛之勢邁開了新的發展步伐,成為當今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最為時尚的朝陽產業。
什么是休閑農業?過去對休閑農業并沒有一致的提法,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專家對這個產業的理解和表述都不同,有叫“觀光農業”的、有叫“休閑農業”的、也有叫“旅游農業”的,雖然表述不同,但實際內容和所指對象是一致的。作為一個產業的定義,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園區等,結合農業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村、農民生活習俗,經過科學規劃、開發,為游人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及教育、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目標的新型農業產業,是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緊密連結的一個新型農業產業形態。休閑農業是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機會。
然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審視休閑農業就遠不止這些,在2007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就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適應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而專、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種物質、非物質產品和產業,特別要重視發展園藝業、特種養殖業和鄉村旅游業。”
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介紹,休閑農業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目標,橫跨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緊密連結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它源于農業,建在農村,惠及農民,融通城鄉,服務社會,發展休閑農業是一舉多效、利國利民的一項事業。據研究測算,休閑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增加5個就業機會。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直接和間接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可帶動1000戶農民家庭增收。發展休閑農業對推進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擴大內需以及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據農業部對全國19個省、市、區的不完全統計,2009年,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超過1175億元,帶動就業近280萬人,其中吸納農民就業達267萬人。休閑農業已經成為一些地區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輸入作者: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