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專家解讀丨以列入《目錄》為契機 提升毛皮動物產業發展水平
農業農村部近日公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狐、水貂和貉等毛皮動物(非食用)列入其中,這是符合產業實際和發展需求的重大舉措,將促進我國毛皮動物產業加快發展。

毛皮動物馴養歷史悠久。毛皮動物養殖業始于19世紀的北美,20世紀初傳到了歐洲。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主要養殖品種有水貂、銀狐、北極狐等,從前蘇聯引種。經過150多年,100多代的人工選擇,家養毛皮動物比其野生種群表現出更優異的性能,如繁殖能力更強、體型更大、毛絨品質更好、色型更豐富,并且性情溫馴,早已被接納為農場動物了。上世紀50年代,我國原產的烏蘇里貉被成功地馴養繁殖,并得到大面積推廣。
毛皮動物產業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毛皮動物個體養殖業得到發展,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作出了突出貢獻。上世紀90年代前,毛皮是創匯拳頭產品。本世紀初,世界裘皮消費中心、加工中心和裘皮動物養殖中心逐步由發達國家轉移到我國。2010—2011年,全球裘皮及其制品銷售額總計150億美元,其中我國市場占1/4。毛皮動物飼養業的發展,帶動了約18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極大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發展現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內對裘皮制品消費需求快速上升。進入21世紀,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加快發展,形成了以加工、消費、出口帶動的、產業鏈完整的產業。我國毛皮動物飼養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天津等14個省(區、市)。目前,我國水貂基礎群數量近300萬只、狐105萬只、貉300多萬只、年產水貂皮1100多萬張、狐皮350萬張、貉皮1300萬張,毛皮產業從業人員近700萬人。
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發展近期重點任務。目前,世界毛皮動物養殖業呈現北美、歐洲和中國三足鼎立的格局。家養水貂、狐和貉進入《目錄》,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下一步,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要著力解決產業中存在的劣勢,抓住產業發展機遇,加快發展。一是提升養殖模式。二是開展良種登記和后裔測定,建立現代良種繁育體系,不斷提升毛皮動物群體質量及產品的生產能力。三是通過主動干預毛皮動物飼養場的生物安全,保障飼養人員、飼養動物和產品的絕對安全。四是制定實施動物飼養和初級產品生產系列標準和操作規程,促進毛皮動物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和現代化,不斷提升我國毛皮動物產業競爭力和發展水平。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研究員 魏海軍;全國畜牧總站畜禽資源處副處長 張桂香